切爾諾貝利式的悲劇會否再次上演?
答案并不統一。
相對于近30年前的烏克蘭,擁有核電站的各國,應急能力已突飛猛進;但3年前的福島核泄漏事故,卻又一次為民用核能敲響了警鐘。
日本的教訓表明,事無巨細的未雨綢繆,對核能產業來說,是唯一的應急法寶。
這方面,核電大國法國的經驗可供參考,盡管許多動作亦是事后之舉。
法國核電生意
“每天早上出門,向北走,看到‘當皮埃爾(核電站)’的巨大煙囪;往東,則是‘貝爾維爾 (核電站)。不過,我早就習慣了。”
“出生在核反應堆旁邊,搬家到了羅訥河谷后,又和另一座核電站做了鄰居!”
這段話來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法國《世界報》整理的讀者發言。
福島的爆炸讓世界核電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些國家宣布棄核,如德國;一些國家對核電業采取謹慎的措施,暫停了一些項目,如中國;日本在棄核幾年后重啟核項目,這也導致了日本政治的分裂,比如保守勢力的兩大代表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和現首相安倍晉三為此對立。
在法國,盡管奧朗德上臺以后核能政策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但法國不但不可能“棄核”,在未來,核能還會繼續發展。
核電對法國來說,是幾乎不可能放棄的發電方式。
“法國的核工業技術領先世界,核工技術出口的產值每年約60億歐元,占GDP的2%,相關領域的可創造就業機會約40萬個,占全國就業機會的4%。長遠的核電發展史,從鈾礦開采、濃縮煉制、反應爐設計、興建、維修,乃至廢棄核燃料再利用及最終處理工作,讓法國擁有大量核工業上下游技術專利和完整的產業鏈。全國超過百座核設施,衍生周邊就業機會。核能為法國創造許多高附加價值的就業機會,長期外銷的核能技術,讓核工業成為法國的資產并形成正面的國家形象。”一位在荷蘭某能源巨頭任職的相關研究人員告訴時代周報。
從法國的能源結構來看,核能長期是法國最主要的能源來源。2004年,核能第一次成為法國份額最大的消耗能源,占總量的39%。2012年, 法國的核電發電量有407 TWh(兆千瓦時),更占了該國總發電量541TWh的75%,目前這個數字已經近80%。
這也給法國家庭帶來實惠。
“截至2012年,法國的家庭電價和工業電價同為歐盟27國中第七低,分別為0.14歐元每千瓦時和0.07歐元每千瓦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法核工業研究者向時代周報介紹。
這其中,一部分電力出口到了周邊國家。法國電力公司將其總發電量的15%—20%出口給鄰近各國,向鄰國賣電每年可以為法國帶來30億歐元的收入。“目前,法國是歐盟第一大能源出口國,2012年就曾出口45TWh電力給英國、瑞士、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法核工業研究者向時代周報介紹。
目前,法國共有59座核反應堆于運轉中,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核電生產國。考慮到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已經全面叫停核電站建設以及法國相對狹小的國土面積,可以說法國是世界上對核電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
在法國,負責管理該國的59個核反應堆的是法國電力公司(EDF),法國政府約擁有其85%的股份。在法國電力之外,法國原子能機構(CEA)負責核能發展戰略、技術研究開發和行業管理;法瑪通公司(FRAMATOM )負責核電站設備的研究設計、制造、銷售、維修;科可馬公司(COGEMA)負責核燃料循環的前端生產、元件制造、后處理以及核設施運輸等;安得瑞公司(ANDRA)負責核廢物和核電環保等研究和核廢物儲存。
在2001年,CEA、法瑪通公司和科可馬合并組成了著名的阿海琺(Areva)集團。這家世界500強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核電設備工業商,其主要股份被CEA擁有。
福島沖擊波在法國
盡管核電工業對法國堪稱支柱性產業,但福島核事故對法國核電業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危機發生后,法國政府組織相關調查組重新檢視國內核能機組。2011年3月17日,即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僅6天后,法國政府就召集阿海琺公司及各大電廠磋商提升核電站安全對策。
相比于日本、中國等國家主要將核電站集中在海邊,法國核電站由于數量較多,在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分布較為平均。有人形容,在今天的法國,幾乎鮮有居民生活在方圓200公里以內找不到核電站的地方。
從布局來看,法國的核電站,基本靠近負荷中心。核電站所發電量直接輸送各大用戶,減少了電能的損耗,也避免了長距離、大功率輸送的弊端,同時,全國形成相互連接的大電網,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及安全。這也為法國帶來了豐富的內陸核電站建設及管理經驗,對中國等國家來說,這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針對可能發生的核事故或者泄漏問題,法國政府有一套比較成熟和詳細的預案,相關立法也比較成熟。比如有專門的《放射性保護法》,對政府職能也有較為明確的規定。2001年,法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部門放射性防護及核安全局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其由國防部、衛生部、工業部、環境部和科學部聯合組建。
該局在局長以下,又有四個組織,分別是一個管理委員會、一個科學委員會、一個市場委員會和一個核事故防護部。其中,在管理委員會的24名成員中,必須有一名國會議員,該議員由法國國會科技政策辦公室推薦。
2014年2月7日,法國政府公布一個針對核能及放射性事故的計劃。其中包含的范圍既包括法國國內,也涵蓋法國境外。法國政府在前言中寫道,我們渴望從福島核事故中學習一切可能的東西,以應付未來的突發狀況。
這個應急計劃的核心就是如何在核事故發生的初始階段保護公眾,如何處理國內的核泄漏事故。如果國外發生類似福島或者切爾諾貝利事故之類的問題,法國將在何種情況下進行進口管制。
該計劃得到了法國核安全部、放射性防護研究協會、防輻射與核安全研究所、阿海琺公司、法國電力集團、國防部等組織的資源投入。法國政府稱,該計劃補充了現有的應急措施。它覆蓋了法國境外的嚴重事故,如載有放射性材料的運輸事故,包括海運事故。
報告稱一次重大核事故(規模大約為法國59個核反應堆之一受損,其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將造成大約10萬人轉移,破壞莊稼,并造成大規模停電。
法國民意不厭核
法國民用核能的發展,與整體民意的支持分不開。
福島出事后,法國很快進行了一些民調,結果民調機構
Opinion Way的數據顯示,約有57%的法國人反對核能在法國的使用,與福島事故前沒有太大差異。而另一民調組織TNS-Sofres則發現,仍有55%的法國民眾支持核能在本國的使用。《費加羅報》民調更令人吃驚,在接受調查的10789人中,高達74.25%的人選擇繼續利用核能。
從歷史上來說,法國不是沒有反核運動的,法國的反核運動有著悠久而復雜的歷史。其可以上溯到1970年代,當時在相關團體和政治勢力牽頭下,法國國內的反核情緒曾一度達到一個高潮。這種反核運動在福島核事故后還是有所抬頭。據統計,差不多發生了數以千計的反核抗議活動。示威反核人士的主要目標是關閉一些較為老舊的核電站,以法國最古老的核電站Fessenheim最甚。2012年3月,在福島核事故一周年之際,法國反核示威組織者聲稱有6萬名支持者組成長達230公里的人鏈以示抗議。不過這里面多少有一些問題,因為人鏈的長度和人數不符,意味著示威者的平均臂展將達3.8米。
不過,時代周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法國民眾相信并支持核電。生活在巴黎的Rita表示,福島出事后,對于核電是否安全產生質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法國人相信關于人身安全這些問題,法國政府和相關公司一定會反反復復地進行安全測試,以保證最高的核電使用安全系數,這是一個對政府和高風險行業以及其技術的信心問題。“我相信法國政府對民眾安全的重視和它的核電技術,畢竟是全球領先水平,并且核電一直都是法國的關鍵產業之一。對于德國來說,放棄核電是一個痛苦的選擇,但是他們有得選,法國不具備這種資本。放棄核電就是放棄GDP,放棄競爭力。”Rita對時代周報說。
其實除了法國人深知自己離不開核電外,這種氛圍也和法國核電業在公關上的努力有關。法國電力公司多年來一直在公關方面投入巨資。比如每個核電站都會定期與傳媒和地方上的各種機構接觸,廣泛派發宣傳品,消除公眾對核電的神秘感,每年組織約10萬人參觀各地的核電站等。法國核安全局(ASN)有自己的雜志和官網,每年都要發表一份長達400多頁的年報,其中也包括許多在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法國人還可以通過登錄核安全局網站隨時了解自己身邊的那個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