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17 點擊率:64
一根細細的玻璃纖維(光纖)可以把等同于上千本書的信息幾乎瞬時地傳輸到數百公里外。在現代通訊行業中,它早已取代了銅線,成為長距離信號傳輸的載體。光纖自1966 年問世以來,人們最初追求的目標是盡可能地降低損耗。70 年代末,光纖已達到每公里只有4-5%能量損耗(0.2dB/km),光信號可以傳輸幾十公里;隨著科技的發展,到80 年代后期摻鉺光纖放大器(Erbium 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面市,光信號可以傳輸過程中增強,完全解決了光纖損耗這一歷史性難題,實現了跨洋超長距離信息傳輸。光導纖維作為通信行業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興力量,蓬勃發展壯大起來。因此,擁有“光纖之父”美譽的華裔科學家高錕在2009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1990年以來,由于網絡數據通信業務的快速增長,使得人們對傳統通信系統的要求不斷提升,更大容量、更高速率、更長傳輸距離的光纖通信系統隨之出現。但在傳統的光纖系統中,存在著諸如色散、非線性和下一代全光網絡中的邏輯器件功能簡單(如:光開關)的難題,這就需要有新的光纖技術和器件作支撐。
1、從傳統光纖到光子晶體光纖
1987年,Eli Yablonovitch等科學家發現某些動物體表有周期性規律排列的細毛,可以把某些顏色(對應一定波長)的光完全反射,而吸收其它波長,展現出艷麗的色彩,如圖1所示孔雀的羽毛和蝴蝶的翅膀表面呈現出鮮艷的色彩。Eli Yablonovitch等將此類結構命名為 “光子晶體”。很快,這一結構在光纖領域得到了移植應用。1992年,Phillip Russell等人提出“光子晶體光纖”(微結構光纖中的一類)。光子晶體光纖是由一簇細小的石英毛細管按照六邊形周期性排列,從橫截面上看去,就像是蜂窩結構。由于優良的傳輸特性,光子晶體光纖迅速在全球受到重視。
傳統光纖的結構(如圖2,(a))通常是由兩種玻璃材料制成的,包含具有較高折射率的纖芯和較低折射率的包層,光通過全反射的形式在高折射率材料的纖芯中傳播。光子晶體光纖可由單一材質制備(如:石英玻璃),分為實芯和空芯兩種結構。實芯光子晶體光纖的結構,通常是由二維的毛細管按照六邊形組成的陣列,最中心的毛細管被換成石英玻璃棒,形成了光子晶體的缺陷(圖2(b)),光則在這個實芯缺陷中傳播。這種光纖的工作原理和傳統光纖接近,通過纖芯和包層不同的折射率傳播。這是因為包層中含有空氣孔,使得包層的有效折射率小于纖芯折射率,光在纖芯內形成全反射。空芯光子晶體光纖(圖2(c))也是只有二氧化硅一種材質,但是它與傳統光纖和實芯光子晶體光纖傳導機理完全不同,空芯光子晶體光纖是采用光子帶隙原理,利用光子帶隙效應實現光在空氣中傳輸。光在這種光子晶體光纖中是通過中間的氣孔傳播,所以沒有常規光纖的傳輸窗口、損耗、色散等限制。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