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20 點擊率:34
今天,小編將在這篇文章中為大家帶來服務器的有關報道,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對服務器具備清晰的認識,主要內容如下。
一、服務器如何按體系結構分類
根據體系結構不同,服務器可以分成兩大重要的類別:IA架構服務器和RISC架構服務器。
這種分類標準的主要依據是兩種服務器采用的處理器體系結構不同。RISC架構服務器采用的CPU是所謂的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精簡指令集CPU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定長指令,使用流水線執行指令,這樣一個指令的處理可以分成幾個階段,處理器設置不同的處理單元執行指令的不同階段,比如指令處理如果分成三個階段,當第N條指令處在第三個處理階段時,第N+1條指令將處在第二個處理階段,第N+2條指令將處在第一個處理階段。這種指令的流水線處理方式使得CPU有并行處理指令的能力,這使處理器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的指令。IA架構的服務器采用的是CISC體系結構,即復雜指令集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的特點是指令較長,指令的功能較強,單個指令可執行的功能較多,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運算單元,使一個指令所執行的功能能夠同時并行執行來提高運算能力。長時間以來兩種體系結構一直在相互競爭中成長,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IA架構的服務器采用了開放體系結構,因而有了大量的硬件和軟件的支持者,在近年有了長足的發展。
二、AI服務器與普通服務器的區別
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服務器按體系結構的分類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識。在這部分,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人工智能AI服務器與普通服務器的區別。
從服務器的硬件架構來看,AI服務器是采用異構形式的服務器,在異構方式上可以根據應用的范圍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如CPU+GPU、CPU+TPU、CPU+其他的加速卡等。與普通的服務器相比較,在內存、存儲、網絡方面沒有什么差別,主要在是大數據及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需要更大的內外存,滿足各種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我們都知道普通的服務器是以CPU為算力的提供者,采用的是串行架構,在邏輯計算、浮點型計算等方面很擅長。因為在進行邏輯判斷時需要大量的分支跳轉處理,使得CPU的結構復雜,而算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堆砌更多的核心數來實現。
但是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網絡技術的應用,充斥在互聯網中的數據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這對以CPU為主要算力來源的傳統服務提出了嚴重的考驗,并且在目前CPU的制程工藝、單個CPU的核心數已經接近極限,但數據的增加卻還在持續,因此必須提升服務器的數據處理能力。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AI服務器應運而生。
現在市面上的AI服務器普遍采用CPU+GPU的形式,因為GPU與CPU不同,采用的是并行計算的模式,擅長梳理密集型的數據運算,如圖形渲染、機器學習等。在GPU上,NVIDIA具有明顯優勢,GPU的單卡核心數能達到近千個,如配置16顆NVIDIA Tesla V100 Tensor Core 32GB GPUs的核心數可過10240個,計算性能高達每秒2千萬億次。且經過市場這些年的發展,也都已經證實CPU+GPU的異構服務器在當前環境下確實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不可否認每一個產業從起步到成熟都需要經歷很多的風雨,并且在這發展過程中,競爭是一直存在的,并且能推動產業的持續發展。AI服務器可以說是趨勢,也可以說是異軍崛起,但是AI服務器也還有一條較長的路要走。
以上就是小編這次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對本次分享的內容已經具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您想要看不同類別的文章,可以在網頁頂部選擇相應的頻道哦。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電磁流量計為什么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