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5-25 點擊率:36
公布四大重要消息
之前我們有提到過,中國電信在布局NB-IoT上一直走在前面,擁有許多“首個”。此次發布會主要公布了四大重要消息,其中就有新“首個”。
1 “樣板”商用
中國電信與ofo、華為共同發布了基于NB-IoT技術的ofo智能單車正式商用。該NB智能鎖項目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內、外場測試,智能車鎖關閉結單時間小于5秒,電池可待機2年以上。NB智能單車計劃7月份在北京規模投放,并陸續推廣全國市場。
2 重申補貼
中國電信宣布對物聯網模塊和物聯網項目提供3億元的補貼,這個補貼與之前中國電信公布的情況一致。
其中,2億元用于物聯網重點模塊產品直補,包括CAT1單模產品補貼和NB-IoT產品補貼。CAT1單模產品補貼額為40元/模塊,NB-IoT產品補貼額20元/模塊。但是均設置了在網時長、補貼率等門檻。
3 打造生態圈
北京電信與北京燃氣、北京環衛集團、ETCP集團以及上海移遠、芯訊通、利爾達、聯想懂的通信等模組廠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北京物聯網產業生態圈。
在發布會上,北京電信副總經理項煌妹回答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為什么中國電信能率先大規模商用NB-IoT業務。她說,因為中國電信擁有800MHz頻段,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建設覆蓋更好的NB-IoT網絡。
中國電信NB-IoT基站超過30萬,其中,在北京有4000個 。由此看來,本次發布是中國電信NB-IoT真正從網絡準備完善到業務商業化的關鍵環節,接下來,中國電信各地公司將紛紛發布商用NB-IoT業務。
不是說四大重要消息嗎?還有一個呢?其實發布會的順序并不是這樣的,我故意把它打亂了,下面就是今天的重點——資費。
4 介紹NB-IoT資費
項煌妹介紹NB-IoT套餐
發布會上,中國電信也介紹了此前一直備受關注的NB-IoT資費。事實上,中國電信已經在6月20日發布了NB-IoT套餐,于上周開始廣泛流傳,而本次發布會是首次在公開場合介紹NB-IoT資費套餐的具體情況。
獨具創意的物聯網資費設計
由于中國電信的NB-IoT業務套餐早于德國電信推出,因此被稱為“全球首個NB-IoT套餐”。套餐具體內容如下:
連接服務費分成兩類套餐:
1)包年套餐,即每年固定的費用,單用戶20元/年的連接服務費;
2)生命周期套餐,即按照多年累計的套餐費用,單用戶按2-8年共分成7個檔位,其中8年只需105元,相當于一年只要大約13元。
此外,在連接服務費以外還設定了一個高頻功能費的疊加包,每達到20000次/年(約平均半個小時產生一次數據流量)就定義為高頻使用,在高頻使用情況下每用戶需疊加20元/年。
根據中國電信公布的套餐內容,可以看出顯著特點是“重連接、輕流量”。它沒有采用以往的流量計費方式,而是以“連接數”計費。
由于NB-IoT場景本來就應對小流量、低速率的場景,采用流量計費的收益可能遠低于按連接計費,會對運營商的網建投資回報造成更大的壓力。流量計費法也沒有反應物聯網給客戶帶來的連接價值,因此這一舉措是非常合理的。
目前,已公布物聯網(LPWAN)資費套餐的運營商并不多,國際上只有韓國SK電信、美國AT&T、Verizon和德國電信共4家,而中國電信的資費設計思路還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的。
LoRa
2016年7月份,韓國SK電信完成了運營商級LoRa網絡的部署并發布了一個標準套餐。這一套餐以流量為依據來收取費用,設置套餐中的流量上限。
其中,入門級資費標準是350韓元每100KB流量,大約相當于人民幣2元。根據合同時間長短和所連接的物品數量,SK電信還將給客戶提供不同的折扣。
eMTC
今年5月,美國運營商AT&T宣布建成覆蓋全美的eMTC網絡時,制定了eMTC業務套餐,分為1年、3年、5年、10年和月套餐包五種類型,每個套餐包包含一定的數據流量。
AT&T含0KB流量的套餐
比較好玩的是月套餐包。
最低檔為1.5美元/月/設備,包含0KB流量,超出流量按2.49美元/MB收費,還需2美元的激活費。
0KB流量?是的,你沒聽錯!意思是說,連接要收費,流量也要收費。
美國另一家運營商Verizon在今年3月也推出eMTC業務套餐。其套餐按月收費,月套餐內含一定流量,超出流量另收費。
Verizon資費標準
和AT&T一樣,其套餐規則的總趨勢是,用的越多,連接越多,越便宜。
比如,最低檔每月每設備接入費用為2美元,內含200KB流量,超過流量按1美元/MB收費。最高檔每月每設備接入費用為80美元,內含10GB流量,超出流量僅按0.015美元/MB收費。
NB-IoT
德國電信是NB-IoT的大力推動者,其于6月26日發布了NB-loT資費套餐,分兩檔。
1)NB-IoT接入
這是一種只提供連接的套餐包,起步價為199歐元,包含25張SIM卡,每張SIM卡500KB,6個月起。
2)NB-IoT接入以及物聯云
這是一個服務更全面的套餐包,除了NB-IoT接入服務外,還可接入德國電信的物聯網云平臺實現設備管理、數據采集和分析等,起步價為299歐元。
德國電信在美洲的網絡覆蓋
德國電信是歐洲主流運營商,同時也是第二個推出NB-IoT業務套餐的運營商,其方案對行業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對比以上運營商的物聯網資費套餐發現,唯中國電信的資費結構最簡單,不提流量,顯然電信初期不在意連接收入。
NB-IoT資費太貴?
中國電信不在意連接收入?有沒搞錯?不少人認為,這資費太貴了!
由于網絡服務本地化特征非常明顯,不像其他商品和服務是全球自由流動和自由競爭形成全球范圍價格可比性,因此與歐美、韓國運營商推出資費套餐無法直接對比。
事實上,此前網傳了國內另一家運營商的物聯網資費標準。其對于超小流量連接的收費也是按連接數收取,只不過更加細化了不同流量包大小對應的月資費。
某運營商的物聯網資費標準
可以看到,如果只是使用包年套餐,則中國電信每年每連接收取20元費用。與之相比,另一家運營商在每月1MB流量限額的情況下,每月使用費為1元,同時還需繳納1元/月的平臺使用費,因此每年每連接收取24元費用,比電信還略高。
在客戶方面,NB-IoT的一大優勢是針對功耗做了特別優化,終端設備不用頻繁更換電池。因此電池更換成本高、生命周期需求長的應用,如水表、氣表、環保、消防、安防等,可以使用NB-IoT作為傳輸通道。
針對這些客戶的需求,中國電信推出了生命周期套餐:一次性訂購越長時間的套餐,平均每年的資費越低。當時間長至8年的時候,平均每年僅需13元。
13元!這個價格相比GSM網絡的價格(如抄表類應用6元/年)已經比較接近。NB-IoT網絡原先被擔心過于昂貴,不利于取代現在廣為使用的GSM網絡。如果按這個價格收費,那么網絡資費方面的劣勢就大大減輕了。
與GSM網絡相比,NB-IoT資費的價格盡管高出一倍多,但對應的是更好的覆蓋、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網絡容量,在對網絡要求比較高的工業等領域將獲得空間。
因此,此次中國電信的套餐發布,讓NB-IoT距離產業成熟更近了一步。
此外,原本的GSM網絡很難支持高頻次的應用,如:實時漏水監控、醫療數據回傳等,而NB-IoT可以輕松支持到這些功能。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電信設置了高頻使用功能費——20元每年每連接。如果開啟高頻服務能力,則每年資費提升到33-40元,可顯著提升物聯網業務的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
當然,即便是40元的ARPU值,對于運營商的直接收入貢獻還是很有限的。以2020年三大運營商共10億連接數計算(現在估計有2~3億連接數),40元年ARPU值對應400億收入,相比現在三大運營商的10000億收入體量,依然不值一提。
所以,運營商想要在物聯網上賺錢,必須向上下游環節切入。
有相關報告認為,運營商的選擇包括:
1)提供硬件。如:中移動過去銷售移為通信的物聯網通信模塊,現在自行開發和銷售通信模塊;
2)提供應用使用平臺,方便下游客戶自助開發物聯網應用。如:中移動OneNET、聯通合作的立子云;
3)直接為下游客戶開發應用。比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資產追蹤服務、在線醫療告警等應用。
這些服務可以是運營商自己動手,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運營商和外部的專業合作伙伴一起提供這些服務。
結語
中國電信嘔心瀝血,才在NB-IoT中拔得頭籌。面對一個獨家通吃才400億的市場,顯然電信志不在此,當前重要的是先圈地,擴大規模,再發掘物聯網增值空間,甚至以此為契機,推動運營商全面的商業模式轉型。粗糙點講就是——先干,再說!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NB-IoT和LoRa模組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