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34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產業都離不開智能二字,從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交通,到智能物流、智能安防等不同領域。各個領域對智能的需求,究其本質是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強。傳感器成為了當前急需發展的重要電子器件之一,尤其是可以對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分析、傳輸的智能傳感器。
當前傳感器的技術指標朝著集成化,微型化發展,智能化等科學方向傳感器作為模擬人感官采集外部信息的電子器件,表現傳感器的智能化,就需要像是實現人類大腦和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功能一樣,從感覺到記憶到思維過程,而賦予傳感器智能的內涵可以有多個層次和程度,智能傳感器的智慧和能力也會從簡單樸素階段向復雜抽象階段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類大腦和神經系統部分功能的傳感器稱為智能傳感器。具有一定的對所檢測參數進行信息處理、分析的功能或是對信息能夠存儲或是將信息分析結果轉化為其他指令等功能的傳感器都可以稱之為智能傳感器。
類似通過工藝技術手段將傳感器與微處理器兩者緊密結合,將傳感器的敏感元件及其信號調理電路與微處理器集成在一塊芯片上,這可稱作具有初步智能的傳感器。智能傳感器將ASIC電路、微處理器、通信接口、軟件協議等與敏感芯片相結合,使得敏感芯片的感知信息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集成化、微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網絡化是傳感器的未來發展趨勢,但集成化和微型化是這種趨勢的基礎,只有集成化、微型化技術才能實現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和網絡化。
近些年來看,國內傳感器產業向微型化、集成化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我國IC與MEMS技術產業鏈能力不足,不論是在技術素質、生產能力還是在生產規模方面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差距都比較大。就傳感器產品來說,盡管單項產品技術較強,但總體上還存在可靠性不高、基礎技術和制造工藝研究欠缺、產品性能和功能落后、產品技術更新周期長、針對應用要求自下而上設計較少等方面的基礎問題。我國傳感器的科研開發水平約落后發達國家5~10年,生產技術約落后10~15年。目前智能傳感器是國際上傳感器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大力開展智能傳感器研究是我們應采取的跨越式的發展思路,是占領未來信息技術制高點的戰略的關鍵措施。
公眾信息市場是智能傳感器應用體量巨大的市場。以市場需求為牽引、擴大信息消費市場對我國智能傳感器的促進作用是十分直接的,在國務院《關于加快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的政策支持下,我國智能傳感器從技術到產品都將會超出預期快速發展,在技術的自主創新、產品產業化、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環。我國擴大信息消費的舉措,為智能傳感器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所以抓住機遇大幅度增強我國傳感器研制和生產的綜合實力、建立智能傳感器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未來在信息技術領域處于自主地位的重要基礎。
從國家經濟結構布局考慮,應著重于全IC與傳感器產業鏈的系統推進,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行業自主創新及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使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鼓勵跨行業的聯合經營模式,支持完成一批高精度智能傳感器的自主設計、開發及產業化建設;組織各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解決傳感器主干產品智能化、網絡化的關鍵問題,在技術上突破封鎖,在智能傳感器上以自主創新技術為主,在下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中步入先進行列。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宜科助力中國“智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