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59
60年的崢嶸歲月中,中國核工業走過了兩次創業歷程:第一次創業實現了決定國家命運的“兩彈一艇”強國夢;第二次創業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以及跨越發展的核能夢。
作為我國核電領域的主力軍,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肩負著核工業第二次創業的歷史使命。從“潮”起秦山,到“花”落江蘇,從全球首座AP1000到“華龍一號”將落地福清核電,再到“華龍一號”將出發海外,如雨后春筍般,中國核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潮”起秦山——起步
20世紀80年代,中國核工業的第二次創業中,以核電為代表的新型核科技工業,開始續寫中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秦山,這座杭州灣畔并不偉岸的山巒,見證了民族核電的誕生。
1985年3月20日,中國大陸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并運行管理的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掀開了中國和平利用核能新的一頁。
1991年12月15日,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營、自主管理的秦山核電站成功實現并網發電,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鑄就了中國核事業從軍工到和平利用二次創業的歷史豐碑,被譽為“國之光榮”,這座原型堆已安全運行23年。
2002年4月,秦山二期核電站建成投產,這是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管理、自主運營”的商用核電站,標志著我國建設核電站由原型堆向大型商用核電站的跨越,秦山二期核電工程也由此“走出了一條核電國產化的路子”,積累了一套核電自主化建設的經驗,具備了批量建設的條件和能力,為我國核電建設的標準化、系列化奠定了基礎,為自主設計建造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創造了條件,成為我國核電自主化建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我國唯一的重水堆核電站——秦山三期核電站1號機組、2號機組先后于2002年11月19日和2003年6月12日成功并網發電。被人們傳為佳話的“8兆瓦”,就是秦山三期自主創新的生動體現。8兆瓦,如果按85%的負荷因子計算,在幾乎不需任何投入、不增加運行成本的情況下,每年可增加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增加效益2700萬元人民幣。
2014年11月5日,秦山核電廠擴建項目(方家山核電工程)1號機組成功并網發電,2014年12月15日具備投入商業運行的條件,實現了秦山核電基地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展的歷史跨越。待方家山核電工程2號機組投產后,秦山核電基地運行機組將達到9臺,總裝機容量將達到654.6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00億千瓦時,將成為國內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
核安全與核事業相生相伴,事關國家與地區安全穩定,事關公眾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事關生態環境安全,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實現更大發展所面臨的共同挑戰。秦山核電基地牢固樹立“核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的安全理念,始終保持了核電站安全運行和環境保護的良好紀錄,贏得了社會對核工業的信任。2013年,秦山核電基地7臺運行機組在全世界435臺機組中排名前100位以內;2010年和2013年,秦山第三核電廠2號機組WANO(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綜合指標兩次位居同機型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10月31日,秦山核電基地運行機組已安全運行67堆˙年,累計安全發電3268.16億千瓦時,相當于少消耗標準煤約1.05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43億噸、二氧化硫約228.80萬噸,相當于造林93.31萬公頃。
秦山,不僅是中國核電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我國推行核電“走出去”發展戰略的發源地。伴隨著中國核工業60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安全環保、自主創新、群堆管理、人才搖籃、文化引領、對外服務、公眾溝通、企地共融的秦山特色,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實現了周恩來總理當年對核電站建設提出的“掌握技術,積累經驗、鍛煉隊伍,培養人才,為后續核電發展打下基礎”的夙愿。
“潮”涌海灣——孵化
以秦山為“引擎”,田灣、福清、三門、海南等核電站相繼發展,中國核電的核電站可謂星羅棋布。
中國核電潮猶如“蝴蝶效應”,在東南沿海強勁地顯現出來。“花”落江蘇連云港的田灣核電站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開工建設,一期工程建設2臺單機容量為106萬千瓦的俄羅斯AES-91型壓水堆核電機組,采用了一系列重要先進設計和安全措施。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田灣核電站1、2號機組相繼投入商業運行。2012年12月27日,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3號機組澆筑第一罐混凝土,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成為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國務院核準開工的第一個新建核電項目。2013年9月27日,4號機組比計劃提前一個月順利實現第一罐混凝土澆筑。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實現全面開工建設。
2008年11月21日,福清核電1號機組澆筑第一罐混凝土,2號機組于2009年6月17日比原計劃提前3個月開工建設;2010年12月31日,福清核電3號機組開工建設,2012年11月17日福清核電4號機組開工建設。2014年11月22日,福清核電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2009年4月19日,三門核電一期工程全球首臺三代核電AP1000機組開工建設。
2010年4月25日和2010年11月21日,海南核電一期工程1號機組和2號機組分別開工建設。
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中國核電在核能發展與和平利用一路長歌,光榮綻放。
秦山裂變,不僅由一期引發了二、三期的成功建設,實現了由原型堆到商業堆、由能自主建設30萬千瓦到自主建設60萬千瓦、100萬千瓦核電站的重大跨越,還將核電種子播到了國外。
早在秦山核電站首次成功并網發電僅僅15天后,中國就收到了國外的一個大訂單——出口巴基斯坦30萬千瓦核電機組。2000年6月,由中核集團負責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并網發電。恰希瑪核電站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巴友誼的豐碑”,使我國成為世界第8個具備成套出口核電機組能力的國家。在成功出口第一座核電站的基礎上,中國建造的恰希瑪核電站2號機組于2011年3月15日實現并網發電。
“蛟龍出海”——亮劍
今天,在推動中國核電“自主化”的同時,中國核電“走出去”正東風勁吹。
核電發展的水平,已成為當今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掌握核心能力,才能真正“亮劍”,贏得尊敬和未來。目前中國核電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為開拓國際核電市場創造了基本條件。
如果說,福島核事故成為我們在發展核電道路上敲響的警鐘,那么保持了世界上比較高長期安全運行紀錄的我國核電走到今天,更需要將核電的質量控制、全壽命周期核安全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同時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營造發展環境,構建起一整套更加安全合理、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和人才體系,夯實核電安全基礎。
我國核電發展到今天,更需要有學科完整、專業配套的核能科技體系,比較完整的核電關鍵設備制造和成套供應能力,先進的核電工程建造和EPC總承包能力,以及電站運行和維護能力,能夠自主開發核電機型,擁有世界一流的核電技術品牌、產品品牌和服務品牌,以增強我們在世界核電舞臺的競爭力。
而8月22日,凝結著中國核電人30多年心血的國產三代核電技術品牌“華龍一號”的總體技術方案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的由43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評審,并將在福建福清和廣西防城港各建兩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作為示范工程。這一切都在為我國核電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石。
當“華龍一號”拉開核電發展的大幕,中國核電,將在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海洋中,尋找一片更為開闊的水域,“走出去”將從“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核能發電——綻放
中國核電,一路長歌。無論是實現中國核電“零的突破”、被譽為“國之光榮”的秦山核電站,還是被譽為“核電國產化重大跨越”的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無論是實現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的重水堆秦山三期核電站,還是我國第一座采用全數字化儀控系統的核電站——江蘇田灣核電站,以及在建的全球首臺三代核電AP1000——浙江三門核電站,還有福建福清核電站、浙江方家山核電站、海南昌江核電站……這一座座核電站,像一個個在東南沿海跳動的音符,和著大海揚波,共吟著中國核工業克難奮進的頌歌;這一座座核電站,更像矗立在海灣的一座座巍峨的豐碑,鐫刻著中國核電人的豐功偉績,成為我國華東乃至更廣大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勁助推器。
中國核電,光榮綻放。這一座座巍峨的豐碑,既是物質的豐碑,更是精神的豐碑。30多年的探索實踐,無數科技工作者、工程參建者所凝聚的“國家使命、企業擔當的胸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意志,攻堅克難、敢于攀登的勇氣,大力協同、科技創新的合力,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謀略,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追求”,無不集中體現了中國核電人“興核強國、服務社會”的企業宗旨,“追求卓越、挑戰自我”的企業價值觀和“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
當今,中國的核電之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讓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中國核電人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在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創新的發展海洋中,中國核電,正踏步在新征程的路上。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