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106
中芯國際對外發布消息稱,其在去年在完成14nm工藝攻克之后馬上著手對更先進的FinFET N+1工藝技術攻克,并且目前已經成功流片以及測試,這就標志著該技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良品率,可以投入商業生產活動。據悉該工藝相比于14nm工藝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從中芯國際的所透漏出來的參數上來看,最新的N+1工藝基本上達到了臺積電7nm工藝的水準,并且還是在無需用到被卡脖子的光刻機的情況下單純用技術手段所實現的,而且實現了所有IP全自主國產,也就是說,中芯國際的FinFETN+1技術是可以不受美國的禁令的影響向華為供應芯片。
FinFETN+1雖然號稱國產技術,但是芯片的設計卻離不開以美國公司所主導的EDA設計軟件,華為依然會被卡脖子。在現如今的芯片設計領域,EDA設計軟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就像設計師都用到PS AI等工具一樣,這個工具已經成為芯片電路仿真設計的必備工具,而目前全球的EDA電路模擬軟件90%以上的市場份額都被美國的公司所占據,這三家EDA軟件三巨頭分別是新思科技、楷登電子和明導國際,國內根本沒有可以替代的軟件。
而且這些EDA設計軟件和民用的PS,AI等軟件還不一樣,他無法買斷,必須要定時的更新license使用權和使用期限,如果你沒有定期獲得相關的授權,下游的芯片生廠商也一樣無法給你代工。而華為目前已經確認無法獲得這些EDA設計軟件的授權許可以及未來的軟件升級了。也就是說哪怕中芯國際在生產層面可以為華為代工,華為也一樣無法設計芯片,那么這又有什么意義呢?
至于國產的EDA設計軟件確實也有,但是目前來看還都不堪大用,尤其是對于頂尖的工藝制程來說,那更是不夠看,因為頂級的工藝都需要芯片代工企業和EDA軟件公司進行緊密的配合不斷地進行優化才能達到,目前國內的EDA設計軟件都不具備這個實力。而且就算是現在誕生出一款完全可以媲美Synopsys的軟件出來,但是在人才培養,上下游技術對接,流片測試等等也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可不是有了就能有,有了就能生產芯片,這中間都是需要時間去沉淀,而對于華為來說最要命的就是時間。
而對于華為來說,目前最要命的是無法獲得臺積電最新的5nm工藝的使用權,這是最要命的,至于7nm工藝等對于華為來說意義并不是很大(特指手機業務),所以哪怕是中芯國際可以給華為代工FinFETN+1級的芯片也一樣沒什么意義,華為的機器也不再會具備多么強大的影響力。想象一下在2021年,高通推出了驍龍875,蘋果推出了A15的時候,華為推出一款采用FinFETN+1工藝打造,綜合性能只能達到類似麒麟980性能的處理器,你會買么?這是商業,不是搞慈善。總的來說吧,FinFETN+1的突破確實是值得欣喜,但是對于華為的幫助也很有限,大家一定要看清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