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100
“互聯網+制造”融合發展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關乎制造企業未來命運的工業互聯網之戰已經開啟。工業互聯網的戰爭,并非幾家工業云平臺廠商之爭,而是每一家制造企業面對行業巨頭,如何把握自身未來數字化命運的戰斗,是制造行業面對互聯網企業以壓倒性的信息技術滲透的自我救贖。無論是新技術的積極接受者,還是因缺乏內外部動力而觀望或審慎為之的企業,隔在他們與工業互聯網未來之間的最基本的共性問題,都是對于數據整合和應用的能力。
互聯網從桌面時代快速邁入移動時代,如今似乎已經開始向傳統制造業發起了總攻,而在奪取這個具有無限潛力的新陣地之前,戰場上的各方難免要先行廝殺纏斗一番。近日,敏銳的財經記者紛紛對科技和制造交界處的前線動態進行了報道,筆者在這里為大家精挑細選出了兩篇:一篇是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國資報告》雜志社記者原詩萌的“揭秘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INDICS”,另一篇是財經記者韓舒淋的“GE西門子ABB施耐德開戰工業云平臺”。兩位都是在制造行業耕耘多年的資深記者,比如原詩萌早在2013年就發表了“GE搶灘工業互聯網”的文章,緊接著GE在2014年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工業云Predix。兩篇文章信息量都非常大,值得對比閱讀,來了解國內外各家工業互聯網廠商的進展與短長。
根據現有資料看,盡管各家聲稱各有差異,但GE開行業風氣之先、引領發起的Predix模式,仍是當前甚至未來較長時間內工業互聯網的主流模式。人們為了便利常稱Predix為工業云,而實際上漏掉了非常重要的四個字“數據分析”。筆者認為Predix的核心就是通過軟件采集機器數據,在本地或云上存儲和分析,形成業務洞察和協同。韓舒淋在文中解釋,西門子的Mindsphere和GE的Predix一樣,都依賴于開源的PaaS平臺Cloud Foundry;而施耐德的Ecostruxure中真正的軟件部分實際上也是基于數據的應用、分析和服務。工業互聯網的平臺之戰以“工業云”的名義打響,而其實質就是制造行業巨頭們對行業數據以及數據分析能力話語權的爭奪,以謀求未來繼續領先。
Predix的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跨行業、跨設備、跨硬件廠商的,集工業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應用于一體的平臺和開發生態,成為工業的“安卓”系統。筆者認為,盡管當前硝煙四起,但由于各制造細分行業的工藝差異、行業壟斷和各國民族產業壁壘的存在,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工業互聯網很難形成GE所展望的跨行業一統,尤其是在比較壟斷性的領域,而是會出現各行業的定制版安卓,如“石化云”、“電力云”等。
前面講過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的本質是數據整合和數據分析,而大多數制造行業數據基礎仍非常薄弱,這一現實成為工業云推廣商用的另一個障礙。航天科工旗下企業航天云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INDICS顯然就充分考慮了工業或聯網平臺落地推廣的現實問題,規劃了比較務實的定位:“… 從中國實情出發,INDICS需要具備比美國和德國工業互聯網更多的功能,必須服務于制造業的新老形態、大小規模、各種體制、各種業態的市場主體,向用戶提供全過程、全要素、全生態的服務。”國資報告雜志引用航天科工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的話如是說。航天云網董事長舒金龍也表示“相比GE的Predix和西門子的Mindsphere,航天科工INDICS在制造全產業鏈的服務支撐和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特色與優勢”。類似的ABB工業云組合除了工業數據分析的套路之外,也意欲樹立工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廠商的差異化形象。
工業互聯網走工業應用服務之路,可以說是基于工業信息化不均衡現狀下工業云戰略的明智選擇,但更說明了制造行業數據基礎不足以支撐大面積的工業“云化”,這也是筆者過去兩年在和幾家國內制造業領先企業,進行大數據交流和咨詢中的一點感受。在新技術炒作的初期到高峰期,在技術廠商和媒體的鼓吹下,不難出現一些擁抱該種技術,并且也取得“實效”的明星甲方,在大數據和工業云的故事里,光鮮的背后,其實企業內跨部門、跨專業的數據融合仍是最大的問題。實際上,無論是新技術的積極接受者,還是因缺乏內外部動力而觀望或審慎為之的企業,隔在他們與工業互聯網未來之間的最基本的共性問題,都是對于數據整合和應用的能力。
工業互聯網的戰爭,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是幾家工業云平臺廠商之爭,而是每一家制造企業面對行業巨頭,如何把握自身未來數字化命運的戰斗,是制造行業面對互聯網企業以壓倒性的信息技術滲透的自我救贖。以數據連接為本質的互聯網+與企業數字化需要技術、數據、人才的長期積累和多方面配合,是一個極其昂貴的進程。不建立對數據的科學認知,不掌握整合、治理與應用數據的能力,無論是購入了何種先進的技術工具,或者坐擁多么豐富的數據資源,傳統制造企業都無法在這場戰爭中勝出,甚至可能因為資源的過度消耗而更快的被市場競爭淘汰。
(本文來源 上海大數據聯盟)